4月,本报独家报道的网络写手因长期熬夜而猝死的消息,在写手圈引起很大震动。这样每天没日没夜地写究竟为了什么?如果以生命为代价究竟值不值得? 这都引起了写手的反思。本报记者注意到,近来一些“幡然觉醒”的写手开始组成团队,他们共用一个网名,分工码字。一切都是为了能在分摊压力之后,多睡一会 儿。当然,这种“流水线作业”也让读者担忧再也看不到优秀作品。
写手抱团写作:
只为多睡一会儿
两 个多月前,网络写手“青鋆”因长期透支写作而患病去世,这在写手“月濡士人”心里激起涟漪。“月濡士人”比“青鋆”大一岁,白天打一份零工,晚上还熬夜码 字,有时累得只能“闭着眼睛打字”。“这几年我胃很不好,还有神经衰弱,有时真的可以睡了,也睡不着。”“月濡士人”昨天对本报记者透露,从上个月开始, 他已经与其他几个写手组成了一个团队,尝试着“流水线”写作网络小说。
这个团队里的其他写手也和“月濡士人”都是严重缺觉一族,而且身体都 已经出现了一些状况,有的心律不齐,有的腰椎间盘突出,有的则得了严重痔疮。他们现在每周会在MSN上开一个例会,商定这个星期小说故事的走向,每晚开写 之前还要开个小会,然后“接力写作”。“现在很多人对‘流水线写作’嗤之以鼻,认为这么做就是为了骗读者的钱。”“月濡士人”对记者说,“其实我们真不是 这么想的,仅仅是为了分摊一点压力,每个人都能多睡一会儿。”
据本报记者了解,写手“团队化写作”正在网上悄然兴起。往往,那一部部网络小 说的作者名字背后,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人,而是几个人在协同创作。记者昨天就此询问了几个收费阅读网站的工作人员。他们表示,对“团队化写作”有所耳闻, 但很难监控,“可能是其中一个人用实名与我们签约,但不排除他会再叫上几个人一起干。”网站工作人员同时表示,只要能保证写作质量,对于写手维护自己身心 健康之举,他们也不可能过多干预。
健康保卫战:
“主笔”“摆渡”和“捡漏”
其实,“流水线写作”出现在网上已 有一段时间。但是这种“流水线”大多是指一个“大神级”的著名写手,因为忙不过来,会请一些小写手来为自己“代笔”。网络小说得到收入后,“大神”拿大 头,另一小部分收入给代笔写手平分。当然,网络小说的作者只有一个,就是那位“大神”。在“月濡士人”看来,这种“流水线”就是一种欺骗,是挂羊头卖狗 肉。“我们的团队不同,一旦小说出了名,我们几个都会公开亮相的。”
“月濡士人”不算“快手”类型,他每更新1万字,要花10个小时。现在 形成了“团队化写作”之后,“月濡士人”和另一位写手担当“故事主笔”,用差不多3个小时的时间负责写故事,这些故事都是片段化的。写好之后他们就丢给负 责“摆渡”的写手来运作,所谓“摆渡”就是衔接故事,使之成为一体。最后是另一位负责“捡漏”的写手来收尾,“捡漏”就是堵截破绽,让网络小说不因为写得 过长而前后矛盾。“过去要熬夜10多个小时完成的写作,现在每个人用3个小时就差不多都完成了,可以多睡7个小时,健康也就有了保障。”
现 在他们的新小说虽然还没有拿到收入,按照“月濡士人”的设想,收入将均分。很显然,原来一人可得的收入,现在分摊到几个人身上,就少了不少。对此,“月濡 士人”告诉本报记者,“团队化写作”意味着效率提高,原本他因为白天要打工,所以最多3天更新1万字,现在理论上每天都可以更新,收入总量也会增长。
业内热议:
健康与经典很矛盾?
对于写手为健康而抱团写作之举,出版人李德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可以理解,“网络文学要想多一点收入,讲的就是一个‘数量’和‘速度’。现在写手一起合作创作,其实正好顺应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。所以也无可厚非。”
但是李德明同时吐露了自己的担忧,他认为,如果写手团队化流水线写作蔚然成风,那对网络文学的“经典化”过程可能出现消极影响,毕竟每个写手的风格各不相同,作品难免产生缝隙,“古今中外那么多经典名著,有哪一部是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?”
事 实上,健康和经典从来就很矛盾。文学史上写出了经典,却因此损坏健康而早亡的作家有很多。网络写手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。“月濡士人”坦言,他们团队的磨合 目前确实还有一点问题,主要还是“故事主笔”风格不一,使得负责“摆渡”的写手很痛苦。“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健康,那就会继续走下去,说不定某一天就会写 出经典。”
《青年报》记者 郦亮
http://www.fw8.net/ (责任编辑:小万)